|
以下轉貼網路兩篇討論串, 有興趣自行爬文
http://forum.u-3c.com/detail.asp?postid=30048&page=1
http://www.mobile01.com/topicdet ... mp;t=301433&p=1
http://forum.u-outdoor.com/thread.asp?threadid=42763
http://www.mobile01.com/topicdet ... p;t=3632025&p=3
我一併說出我當時購入WISH的想法
1. 我相信GOA車體能為乘員 提供適當保障
所以即便GOA電腦計算 未包含前後保桿, 上述無異議
2.現今歐洲車*大多數*還是會有內鐵設計,
而現今日系車則*大多數*無內鐵設計(空 或保麗龍取代)
(1)與(2)的原則 不違反車廠初始設計
3, 19世紀以來車子, 前後都會設計保桿(內鐵), 原因是車子大多狀況是前後碰撞
偶後加強了 側面車門防撞鋼樑與B柱強化
4. 20世紀末的車子, 部分歐系車會在前保 或前後保桿加上彈簧, 來吸收
低速撞擊產生的動能, 如BMW某5.7系列, SAAB 9-5. 9-3系列
(3)與(4)說明了 保桿是做什麼用的(低速緩衝)
5. 以分離式底盤貨車 或有大樑的4X4, 常會加裝*白鐵保桿*
這是為了由堅硬底盤直接受力保桿能量來保護車殼, 但保桿剛性不能過強
大樑, 否則傷及大樑變形就欲哭無淚
6. 撞擊角度與功的作用力 非常複雜
保麗龍與我們的安全帽一樣能吸收分散瞬間小動能, 超過就是拉扯碎裂
彈簧設計保桿與保麗龍一樣能吸收分散瞬間小動能, 但能重複使用
(前後保彈簧作用力到 某程度 就會由*前鋼樑*或*後車體*接手受力)
內鐵一樣能吸收瞬間小動能, 材質強度不宜大於車體
(後內鐵作用力到 某程度 就會由*後車體*接手受力)
7. 保桿為宏觀的稱呼, 但細分原理大不相同
約20世紀初以前, 車子的車體無電腦計算能量分散, 多以鋼材強度 與世代補強來
建構一台好車, 車友可以參考老古董雙B車, 保桿就是(內鐵), 這個鍍鉻(內鐵)提供小小保護
20世紀末VOLVO使用鋼樑當前保桿, 因此造就了一根保桿可以挑戰別人內鐵+車體
自總結 :
小客車前方現今為 鋼樑+保麗龍+PU外殼 (為一保桿)
那麼後方呢?
保麗龍同前方確實為之一方案
而內鐵為之一方案(不適合與鋼樑混為一談)
@設後方碰撞低於15KM/H
我的車難道就是只能吃GOA那個車廠設計點嗎?
倘若一台車保桿是空在那裡, 那麼學過基礎理論的人, 可能就會認為不妥
那個保桿需有輕微保護之第一道關卡, 否則就是尾門 後葉子板來接敵
|
|